伍桂麟
Latest posts by 伍桂麟 (see all)
「怕死」乃生存之道。相信人的基因早就種著「求生」的本能,如果人對死亡沒有恐懼,生存率肯定很低,缺乏危機意識的人,十條命也不夠用吧!然而,香港人卻有「得閒死,唔得閒病」的生存座右銘,香港人真的不怕死嗎?應該不是,我們只是忙得連對死亡留有少許思索的空間也沒有。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內心所追求、所嚮往的嗎?到自己臨終回顧時,死亡帶來的恐懼會否是因着生命的遺憾,人與人的關係無法修保,抑或我們對身體的痛楚和生命流逝,已經無能為力,不能「自決」?!
我們常戲言笑說「世事都被你看透了」,但香港人對「生死」仍未看透,有人仍會忌諱避談,當然也有人開放討論,「生死教育」在香港的推廣還處於「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」的階段,有些地方雖然有進步,但同時間有些地方卻退步了。例如,現今社會所辦的殯儀儀式明顯偏向一切從簡,對為表孝心而「風光大葬」的要求明顯地降低了,某程度上是家人開始解開對離世者不捨或補償的心結,若獨立去看,這是一個進步。可是,另一方面,家人對長者臨終前的照顧好像大不如前,從前的香港,大部份長者都是在家安老,臨終前亦會在親人陪伴,安然地壽終正寢。然而,當我們的醫療水平越來越高,並將所有臨終病人集中在醫院處理,同時卻欠缺足夠的舒緩治療病房時,這代表臨終病人會在極擠迫及環境不理想的病房渡過僅有的餘生。醫療科技越好,臨終病人反而得不到理想的對待,這真有點本末倒置。而且,一個照顧末期病患者的家人,社會對其資訊性上的支援,以現時來說仍非常有限。
三年多前,有鑑「生死教育」資訊在香港的流量太低,而坊間機構進行有關教育的推廣大多以講座形式,未能令「生死教育」在香港普及化。我們就在面書(Facebook)社交平台建立「生死教育」專頁,以生活化作為主打特色,專頁上所刊登的內容會特別選取日常生活的生死教育資料,不會太過艱深或太專業,務求讓瀏覽者產生共鳴,讓網民能彼此留言分享,在忙碌中找到一些反思生命的空間,藉此啟發和凝聚不同的想像,「從死看生,活好當下」。現時專頁約有29000人已讚好(LIKE),我們定時在每天早、午、晚三個時段發帖更新。我們並不期望讀者「一帖不漏」地看(若大家能設定「搶先看」就更好了),而是希望他們可以培養出習慣,一點一滴去留意生死教育究竟是什麼一回事,再漸漸改變社會對有關議題根深柢固的文化看法。他們看畢文章後,再按SHARE鍵作分享,或應用在自己實際環境情況上,這已經很足夠。
另一方面,年輕人如何看生死也是我們關心的事,我們希望以另一套方法啟發他們「識死」,從而思考自己為何而活,因為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需要自決,尋找自我和理想,年輕人也要面對很的多的人生自決,選學科、選朋友、選拖友、選工作,甚至選擇人生失意時如何面對……等等。我們希望年輕一代不要只盲目跟隨主流文化,從恐怖影片、鬼故、靈異接觸和一些高風險活動中感受死亡,享受那不實在的刺激感和不斷追求的獵奇心態,我們需要有心人在他們不同的專業和人生歷練下,給不同世代打破約定俗成的傳統觀念,而我相信大家在專頁內的交流和分享也能同樣做到這點,給新世代另一種「識死」的詮釋。
成年人也要「識死」,老年至臨終階段的人,甚麼是「安樂死」,十居其九也不清楚,至於捐贈器官、捐贈遺體、立遺囑、安老照顧,預設醫療指示、預設臨終照顧計劃、持久授權書……等等,這一大堆聽起來似懂非懂,甚至可能聞所未聞的詞彙,究竟是甚麼?滿以為自己可以「安安樂樂咁死」就算,其實,這些不是詞彙,而是能影響自己,甚至影響別人生命的決定,所以我們需要被教育,明白自己應有的合理權利之餘,在價值觀、自我實現、角色功能,社會責任上,都需要有更多渠道吸收有關資訊。
我們有見「生死教育」面書專頁已經發展成熟,成功凝聚了一批普羅大眾定期關注,讓他們在生活上或茶餘飯後也可以隨時吸收到有關知識。2018年,我們繼續為推展工作注入新元素,於1月成立「香港生死學協會」,致力探究「『生』命教育、『老』年規劃、『病』者照顧、『死』後安排」四大議題,希望在2019年建構一個大型生死教育資訊網站平台,以網絡資源共享及「貼地」的方式帶入社會,增強公眾認知與社區連繫,改變固有觀念,賦予大眾為自己在生、老、病、死的安排上擁有選擇及決定權。協會現已邀請不同領域的生死教育專家組成委員會和顧問團,將會定期提供有用的相關資訊。新平台更進一步,將有別於面書專頁單向的發放資訊方式,而是由使用者決定什麼資訊適合自己而主動去了解,亦能夠私訊管理員作特定查詢;同時,協會會配合跟不同學校及坊間組織舉辦活動,彼此互用宣傳資源,讓擴散效能更高,希望從而加快推動合適公眾的社會政策,讓香港人真正「從死看生 · 活好當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