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秀英

今個星期推薦的生死教育繪本是《小傷疤》,我最欣賞它的地方是作者對孩子及家庭的觀察及敏感度。是一本我認為有按兒童發展及成長需要而製作的書籍,可惜的只是文字多了一點,但我估計是作者很希望一次過幫助家長及孩子,所以將他想表達的東西全部放進繪本裡。因此,建議家長先行閱讀,再按孩子的理解及情況來說故事,不用每字每句也給孩子閱讀。

作者明白到喪親是一個家庭事件,所以沒有將焦點只放在孩子身上,也有描述喪妻的爸爸。孩子也留意到爸爸為媽媽的離世而傷心,而且爸爸不懂家裡的事務,媽媽好像在離開前沒有教導爸爸怎樣照顧他。這樣,孩子便要應付爸爸(成人)的傷痛,做個小大人去照顧家庭。這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,我常常談到當一個家庭某成員去世,家庭便要重整,如某些家庭的角色、功能和岡位沒有被填補,大家便會產生適應困難。《小傷疤》嘗試描繪了這個部分,讓家長去思考。

同時,孩子面對親人離世出現了一些看似古怪的行為,其實很多時是他們的創意,他們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幫助自己。我喜歡繪本中的主角是用身體五官感覺去留住對媽媽的愛與記憶,不想遺忘,不想失去。幸好,有外婆探訪,那位媽媽的媽媽同樣用了身體五官感覺去回應孩子的需要,「將手放在胸口上,感覺心的跳動,便知道媽媽不會離開自己,在心窩裡」,那份體諒共嗚及萬無一失的方便,甚是聰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