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【生死教育繪本系列14】《最後的告別》 - 2019 年 11 月 26 日
- 【生死教育繪本系列13】《彩色糖果的約定》 - 2018 年 12 月 2 日
- 【生死教育繪本系列12】《The Invisible String》 - 2018 年 11 月 30 日
收到作者 #貓珊 的通知和網絡媒體的消息,得知期待以久的《最後的告別》終於印刷出版了。從構思到成品已經是4年的光景,比起懷孕生產更長時間,有著很多感觸和感動。但看見《最後的告別》的誕生,總算是個完美句號。
感謝作者貓珊的創作及毅力、 #綠腳丫 柯佳列的推動、 #木棉樹出版社 對《最後的告別》的欣賞。《最後的告別》是一本有 #本土特色 的生死教育繪本,講的是 #傳統的港式喪禮 。相信在坊間不難尋找關於喪禮的繪本,例如:《爺爺有沒有穿西裝》,《世上最棒的喪禮》等。但要有一本看得見傳統的港式喪禮的,相信這是全球第一本吧!
打開《最後的告別》你會看見殯儀館的裝潢、告別標語的寫法、不同宗教背景(維新、天主教、基督教、道教,佛教等)的喪禮形式,小老虎爸爸的喪禮就是採用傳統道教儀式:家屬會披麻戴孝、折金元寶和燒紙紮製品的。
4年前和作者談起在 #兒童哀傷輔導 的過程中,很少找到談爸爸去世的繪本,除了《天國的爸爸》,近來多了《晴子的黃色爸爸》,也沒有一本很切合港情的哀傷繪本,就是這樣交流著如何可以為兒童面對喪親經驗走一多步的意念,成就了今天的《最後的告別》。
很多家長也抱著「孩子明唔明咩叫死亡或者喪禮呢?」、「是否可以讓孩子參加喪禮?」、「唔俾佢參加,將來孩子會有遺憾?」、「如果孩子參加喪禮,又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呢?」‧‧‧‧‧‧
其實死亡比起喪禮更容易解釋,死亡每時每刻都發生,在大自然中看見花開葉落,每頓飯吃的雞魚牛羊,都從有生命變為無生命,再轉化為我們的生命。很年幼的孩子,約兩歲左右都大概知道死亡就是離別的意思。
喪禮,卻是一個很難三言兩語解釋到的事情,當你未曾想過喪禮是什麼,真的會想不到如何給孩子一個簡單的說法,邀請你用3秒鐘思考一下你會如何講解何謂喪禮‧‧‧‧‧‧其實就像畢業有畢業禮,結婚有婚禮,而喪禮就是告別禮,意思是一個送別逝者的旅程,我們會透過參與當中的的儀式讓離別逐少發生,同時確定逝者已死的事實。
至於是否讓孩子參加喪禮,一般可以考慮孩子的年齡、意願、外在支援是否充足等。如已經清楚解釋喪禮是什麼,孩子又明白便可直接詢問他們的想法。當然最重要的是無論他們選擇是否出席,也不會影響他和逝者或在生長輩的感情。還有是一般6歲以下的孩子都是靠五官感知和情感經驗去認知事件。即是我們要準備孩子的眼、耳、口、鼻、身和心去參與喪禮。《最後的告別》一書中,就有著殯儀館的環境、不同儀式的畫面,我們可以透過此繪本去和孩子商量是否出席喪禮、預備孩子出席時會看見/ 聽見/ 感受到人和事。例如:喪禮之中,家屬或來賓會否聲淚俱下,這是每個人的情感表達。採用的儀式是平靜或是吵鬧,當中有什麼意義。瞻仰遺容是否一定要孩子參與,長輩可先行看看先人的面貌是否安詳,才決定孩子看與不看。孩子如煩躁不安時可有額外的支援,陪伴或容許帶離現場等。如果孩子不知死亡事件已發生,喪禮過程中又沒有他可參與的部分,他也不能理解整件事,不參加喪禮是可以接納的。
沒有出席喪禮會感到遺憾,很多時是成人的經歷,他們又將這經驗投射在孩子身上。就算是因不同的原因無法出席,我們也可以設計一個象徵性的喪禮供孩子參與,去達至喪禮本身的價值。不受任何規範,好好的跟我們所愛的說再見!
Leave A Comment